成本導向與競爭/顧客導向的定價
親愛的軟體定義儲存PM:我們公司一直都是這樣定價的:先算成本多少,再算我們要賺多少,加在一起就是我們的價格。這樣子不好嗎? — — 來自代工廠的代先生
親愛的代先生:
這種「成本+利潤」的定價是最基本、最常見的定價策略,因為它最簡單易懂,所以大家都在用。但是純粹從成本加markup也有缺點:
一是沒有考慮到,顧客願意付多少。說不定,你可以賺更多,但你不知道。
二是沒有考慮到,競爭者訂價多少。說不定,他們訂的價錢更低,你就賣不動了。
另外,對於軟體產品來說,這個BOM Cost有時不太好算啊…
於是乎,軟體定義儲存的產品,就是企業儲存市場的挑戰者,自然要從市場調查開始了。
調查一下市場上的競爭者,特別是那些領導者,他們的產品價格是多少。目的是去了解,顧客願意付的價格帶在哪裡。
接著,我會分析重要的產品屬性,比方說:也許是容量Capacity、效能Performance,把競爭者的能力高低列出來。
綜合以上,我可以畫出下面這張圖。
接著,試著把最上面的點,連成一條直線。
由於我們是挑戰者,想要從零到一地佔有市場,所以我應該會選下面兩個點,訂為產品價格區間。
為什麼是這兩個點?右邊的箭頭,是位於競品之間且偏低價的位置,因此我判斷顧客很有可能還是會出到這個價錢。而此處的效能Performance,也應該還是在顧客能接受的區間。因此,這定位應該是賣得動的。
而左邊的箭頭,就是用市場最低價,更積極地去挑戰對手、破壞市場。但是這也有風險,就是會不會差到顧客無法接受呢?還記得多年前的超低價7吋小筆電,剛問世時颳起一陣旋風,但沒幾年卻又消失無影踪,就是一個例子。
有了價格帶與效能的定位,再往後反推:在目前的成本結構下,我能有多少的利潤?毛利夠嗎?或者,扣除預期的利潤markup,我得用多少成本把產品做出來?我還要如何地降低成本?
覺得定價很不容易的 ,軟體定義儲存PM